您现在的位置: 军旅同心-旅游自驾-军旅文学 >> 古今历史 >> 战争专栏 >> 正文
陈发姑:一个漫长的等待
作者:资料库 文章来源:自创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5-4-10 0:38:03
 秋菊花开的日子,记者来到叶坪乡光荣敬老院,在正对笔直过道的一个小房间,记者见到一位头发灰白的老太婆安祥地坐在藤椅上,双手扶椅、眼睛微闭,像在闭目养神。院里的工作人员说:“这就是红军遗孀陈发姑,今年已经110岁了。”
    陈发姑耳背,前几年起因患白内障导致眼睛视物模糊,可是她反应灵敏,声音宏亮,记者向她说明来意,她便侃侃而谈回忆起了往事。
    19世纪90年代初,陈发姑出生在武阳区石水乡下山坝大屋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。在那风雨飘摇的旧时代,陈发姑出生不到200天,母亲便得病撒手人寰。于是,父亲不得不在陈发姑2岁多的时候,将她送到同乡上山坝大屋朱家做童养媳。
    朱家当时年仅5岁的独子朱吉薰,便是陈发姑后来去参加红军的丈夫。
    说起丈夫参军,陈发姑清楚地记得,丈夫40岁那年,区政府派干部来到上山坝召开群众大会,动员群众参加红军。她和丈夫在大会上听到参加红军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,让农民翻身作主人时,不禁心潮澎湃,参军的念头在丈夫心中悄悄萌发。回到家中,丈夫把这一想法告诉母亲,母亲不知所措,伯父闻后立即跑来对丈夫说:“糊涂!你知道参军是干什么吗?是去打仗!打仗是要死人的,你是独子,你走以后,母亲、老婆怎么办?”丈夫听了默不作声,陈发姑见状,立即鼓舞丈夫说:“我决不拖后腿,母亲我会照顾。”伯父还以自己的4个儿子为例,叫朱吉薰在家安心过日子,无奈朱吉薰去意已定。第二天,朱吉薰便到区政府报名应征,成了当时全区第一批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的青年。
    丈夫报名后,陈发姑才意识到丈夫可能要永远远离自己,她整天闷闷不乐。晚上,丈夫安慰妻子说:“家里的事,你就耐心点吧!”陈发姑有些委屈地说“我们拿什么来生活?”“你别担心,以后区政府会给我们补贴!”丈夫又说。那天晚上,他们一直谈到深夜。心结终于全部打开。
    在等待出发的那段时间,小俩口更加恩爱甜蜜。陈发姑用自己平时打柴卖得的钱到集市上扯来几尺布,亲手为丈夫缝制了一套衣服,做了一双布鞋。她还加入区里的宣传队,学唱红军歌曲、学打链枪、学扭秧歌,动员年轻人当红军。
    送行的日子到了,陈发姑和众多亲属一样,来到区政府送郎(子)当红军。那天,一共有9名青年穿着崭新的红军服从区政府出发,区政府领导嘱咐家属们要以笑脸相送,让他们放心上前线。陈发姑在文艺欢送队中唱歌跳舞欢送丈夫。“送郎当红军嘞,哥哥要当心嘞……”在一首接一首的红军歌曲中,丈夫的身影渐渐远离视线。
    丈夫参军后,陈发姑在政府的扶持下,里里外外操持着整个家。需要的时候,她们仍然活跃在各个屋场,动员更多人参军。闲下来时,她便找人给丈夫写信,盼望丈夫早归,可是每一次信寄出,总是如石沉大海,不见回音。丈夫走后第三个年头,婆婆死了,原本只有两个女人的家只剩下陈发姑一个,陈发姑更加迫切想知道有关丈夫的消息。她常常倚在门槛上,一边唱着送行时唱过的歌曲,一边用目光眺望村口。
    在冷冷清清的家中空守了三年,无奈的生活最终让陈发姑决定改嫁。再后来,她便进了叶坪乡光荣敬老院。陈发姑告诉记者,自从结发丈夫走后,至今她每天至少唱一遍当时唱过的歌曲。她说要把这些美好的往事永远记住,希望能在歌声中把远去的丈夫唤回。
    “送郎当红军嘞,哥哥要当心嘞……”采访结束,兴致正浓的陈发姑仍在一遍一遍地唱着那些老歌……


更多
免责声明: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!!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,仅为提供更多信息。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告知!本站立即删除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。
资料录入:开心轻轻    责任编辑:开心轻轻 
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公告 | 管理登录 |